视频简介:黄河鱼体金黄,肉质鲜嫩,营养丰富,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,能降脂降压,既是美味佳肴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,所以被誉为“水中人参”。河南开封的“泥鳅大王”张伟如何靠这小小的泥鳅获得财富? 本视频由CCTV提供 []产自黄河的软黄金(20140610) 黄河鱼体金黄,肉质鲜嫩,营养丰富,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,能降脂降压,既是美味佳肴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,所以被誉为“水中人参”。河南开封的“泥鳅大王”张伟如何靠这小小的泥鳅获得财富? 一些泥鳅品种: 中华沙鳅 鳅科 Botia (Sinibotia) superciliaris Gunther 吻长而尖。须3对。颐下具1对钮状突起。眼下刺分叉,未端超过眼后缘。颊部无鳞。腹鳍未端不达肛门。肛门靠近臀鳍起点。尾柄较低。 小型鱼类。栖居于砂石底河段的缓水区常在底层活动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上游。 13花斑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颐下无钮状突起。须3对,口角须较长。眼下刺分叉,未端达眼球中部。颊部被细鳞。腹鳍末端距肛门甚远。肛门位于腹鳍基至臀鳍起点之间的前3/5处。 栖息于砂石底质的江河底层。食水生昆虫和藻类。个体小。广布于北起黑龙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。 14武昌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banarescui (Nalbant) 颐下无钮状突起。须3对,口角须短。眼下刺分叉。颊部被细鳞。腹鳍未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。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。 小型鱼类。生活于江湖底层。分布于长江中游。 15漓江副沙鳅 鳅科 Parabotia lijiangensis Chen 吻长与眼后头长相等。眼径等于或小于眼间距。眼下刺分叉,未端达到或稍超过眼中央。颐部无突起。须3对;口角须长度稍短于眼径。颊部具鳞。腹鳍未端达到肛门。尾柄较高。 小型鱼类。生活于江河底层。分布于漓江和湘江上游。 16长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elongata (Bleeker) (花鱼、花斑鳅) 体长,侧扁。头长而尖。颐下无钮状突起。须3对。眼很小。眼下刺不分叉。体侧具5~8条垂直带纹或不规则斑纹。 生活于江河底层,性凶猛,主食小鱼。是鳅科鱼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,最大可长至5~6市斤,具有捕捞价值。分布于长江上游。 17紫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taeniaps (Sauvage) 颐下无钮状突起。须3对。眼很小,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.5倍。眼下刺不分叉。体侧具蠕虫形花纹。 个体小,数量不多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 18 红唇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rubrilaris (Dabry) 颐下有1对钮状突起。须3对。眼下刺不分叉。腹鳍未端超过肛们,体色变化较大,全身具不规则的斑块,或仅背部具斑纹,或全身无斑纹而呈褐色。 栖息在江河底层。个体不大。为长江上游干、支流的常见鱼类。 19衡阳薄鳅 鳅科 Leptobotia hengyangensis Huang et Zhang (花泥鳅) 颐下无钮状突起。须3对。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最后一个鳞片问的中点。背部自吻端至尾柄未端具7~8个大黑斑。肛门位于腹鳍至臀鳍问的中点,腹鳍未端超过肛门。 底层小型鱼类,数量少。分布于湘江上游。 20短体条鳅 鳅科 Nemachilus potaneni Gunther 体圆筒形,尾部侧扁。尾柄上皮褶棱发达。尾柄高稍大于或等于尾柄长。头宽远超过头高、上、下颌具角质。须3对,无眼下刺。背鳍起点位于体中部。尾鳍截形。肛门靠近臀鳍起点。 生活于石底河溪浅水处。个体小,体长通常在100毫米以下。分布于长江上游各支流。 21中华花鳅 鳅科 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fy (花泥鳅) 须4对,眼下刺分叉。侧线不完全。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。尾柄较短,尾鳍稍圆或平截。体侧沿纵轴有10~15个斑块,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。 小型底栖鱼类,生活于江河水流缓慢处。以食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主。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江河。 22大斑花鳅 鳅科 Cobitis macrostigma Dabry (花泥鳅) 须4对。眼下刺分叉。侧线不完全。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。尾柄较长,尾鳍后缘平截或稍圆。体侧沿纵轴有6~9个较大的略呈方形的斑块,尾鳍基具一黑斑。 底栖鱼类。生活在江河、湖泊的浅水区。个体小,数量不多。分布于长江中、下游及其附属水体。 23泥鳅 鳅科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(Cantor) (鳅) 须5对,最长口须后伸到达或稍超过眼后缘。无眼下刺。鳞小,埋于皮下。尾柄。上皮褶棱低,与尾鳍相连。尾柄长大于尾柄高。尾鳍圆形。肛门靠近臀鳍。 小型底层鱼类。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,适应性较强,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。当水缺氧时,可进行肠呼吸,而在水体干涸后,又可钻人泥中潜伏。以各类小型动植物为食。分批产卵,繁殖期主要在5~6月。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。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,肉质优良,为出口水产品之一。 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。 24大鳞副泥鳅 鳅科 Paramisgurnus dabryanus (Sauvage) (泥鳅) 体形酷似泥鳅。须5对。眼被皮膜覆盖。无眼下刺。鳞片较泥鳅体鳞为大,埋于皮下。尾柄处皮褶棱发达,与尾鳍相连。尾柄长与高约相等。尾鳍圆形。肛门近臀鳍起点。 生活习性与泥鳅相似。数量较少。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