副标题#e#文章导读:浮梁县曹社华是想利用现在市场升温的红茶来吸引注意力,打造品牌,进而带动中低端产品走出浮梁,开辟外地市场。目前,曹社华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上海市场。回乡六年,曹社华带动浮梁县两万多亩茶叶种植,开发了五万多油茶山,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三千万元,直接带动一千八百多户农民致富。 []赌光家产后的财富发现(20120619) 视频转自: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创业中国-江西篇(2) 2012年5月24日,记者来到江西浮梁县小源村,采访当地的致富典型曹社华,出乎意料,村民跟记者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:曹社华曾经是个整天赌博的人。 村民:“我们村里人都说他是个烂赌鬼,这个人有钱都冤枉了,有钱就去赌。” 村民:“打牌睡宾馆,赌博,吃喝,玩,在外面就是混,今天赚了一点钱,明天全部都要赌光。” 曹社华赌博曾经多次被当地公安机关处理。曹社华的母亲一提起儿子赌博的事儿,立刻哭了。 曹社华的母亲朱毛女:“那个时候,好可怜。” 曹社华迷上赌博,亲戚朋友对他都非常失望。 村民:“赌博对他来讲就是无底洞,有再多的钱都得输掉,填不满的。” 村民:“可以这样讲,他今天口袋里有一万元钱,到晚上他就全部输光。” 他就是曹社华。曹社华在镇里是第一拨儿私人承包金矿的人,按理说他早该发了财,但是他有座金山都能输光。 曹社华:“我赌博,一定要赌博,一定要赌到欠账为止。别人赌博是把袋子里的钱打完就算了,我赌博还非要问人家借了赌,借得人家不借了。” 曹社华曾因为赌博输光了家产,背井离乡,连吃饭的钱都要向人借。然而,有一天,因为一个电话,他意外地获得了一个。之后他又回到老家,出钱给村里修路,资助学校,逢年过节给村里的老人发红包,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。 村民:“以前跟现在就是两个人了。” 村民:“可以这样讲,在我们整个鹅湖镇,就是浮梁县这一片,整个浮梁县对他的评价都是很高的,讲到曹社华三个字都说不错,给他竖大拇指。” 更传奇的是,曹社华在回村之后,又在当地一个传统产业上再一次发现商机,并且做得风生水起。2010年,他被景德镇市评为“瓷都十大杰出青年”。那么,曹社华究竟是怎样一个传奇人物?从一个沉迷赌博的人到让千家致富的领头人,他是怎么做到的?这一切还要从他赌博说起。 这就是淘金船。在浮梁县小源村,田里面有金矿资源。曹社华出身贫寒,中学毕业就在家务农,但他看到了商机,1997年他向岳父借了十万元钱,跟几个朋友合股承包了当时一个国有金矿,是当地第一拨私人开金矿的老板。 曹社华:“下面是黄泥巴,再把黄泥拨开用机子作业的,一直挖到底板,多的时候我们有十到二十万元一天,十多二十万元很了不起的那时候。” 记者:“那时候十几二十万元跟现在的概念?” 曹社华:“那肯定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万元了。” 按理说曹社华应该是小源村里最有钱的人,但他却迷上了赌博。 曹社华:“几乎就是常打常输,但是常打常输也感觉自己打牌打得好。怎么会输?感觉是自己手气背,明天去打肯定赢。一直这样打,一直这样打。” 曹社华赌博,远近闻名,开了金矿以后,他越赌越大。为了让曹社华戒赌,岳父曾经让他写过几十份保证书,但是曹社华还是在赌。 曹社华的母亲朱毛女:“叫我儿子穷鬼,他那个丈母娘,叫我儿子穷鬼,叫她女儿离婚。” 1999年的一天,曹社华一夜豪赌,竟然输了十多万元,这件事引爆了家庭矛盾,岳父逼着他交出了金矿的股份,没多久,前妻也跟他离了婚。 曹社华赌得一无所有,这件事儿在小源里传得沸沸扬扬。 村民:“这个人已经爬不起来了,已经赌成这个样子了,在我们乡下来说,这个人已经倒了,爬不起来了,没用了,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废物,这个人就是这样,已经成了瘾了,赌博成了瘾就是废物。” 父母感觉丢尽了颜面,曹社华在小源村再也呆不下去了。 [1] #p#副标题#e#文章导读:浮梁县曹社华是想利用现在市场升温的红茶来吸引注意力,打造品牌,进而带动中低端产品走出浮梁,开辟外地市场。目前,曹社华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上海市场。回乡六年,曹社华带动浮梁县两万多亩茶叶种植,开发了五万多油茶山,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三千万元,直接带动一千八百多户农民致富。 2000年5月的一个雨天,曹社华离开了小源村。谁也想不到,这个别人眼中再也爬不起来的赌鬼,竟然两年后翻了身,赚了上千万的财富,而这个奇迹竟然缘自一个神秘人的电话。 这里是江西景德镇市,曹社华从小源村出来后就流浪到这里。此后一年多的时间,他无所事事,连吃饭都要靠朋友接济。直到有一天,曹社华打了一个电话,这个电话竟然成为他重获新生的转折点,还为他带来了一笔意外财富。 2002年,景德镇市开始建设高新区,很多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机,纷纷找到了中标的建筑工程负责人,要承揽工程。曹社华的朋友朱建平也找到了那位工程负责人,他软磨硬泡,那人却对朱建平说,要想接到工程,除非是曹社华给他打电话。回来以后,朱建平跟曹社华说了这个情况。 曹社华的朋友朱建平:“我就说,我说万鹏那里,他现在接了一个大业务,整个高新区的一个管委会大楼,一个高新广场,还有那个道路,管网,可能有上亿元的工程,我说我找他没用,你能不能打个电话给他。” 曹社华非常奇怪,因为他根本不记得认识这个叫万鹏的人。 曹社华:“我讲我不认识他,我不认识。他讲你打个电话有用的。我讲我打电话没用的,我不认识他怎么有用。他讲你就试一下,打个电话就可以了。” 在朱建平的催促下,曹社华把电话打了过去,对方的反应让他非常意外。 曹社华:“他接了电话很爽快,他说你过来,他说我们在这等你,他说其实我很希望你打这个电话。” 等他打电话的这个神秘人物到底是谁?他就是万鹏,就是那个工程负责人。当时找他要工程的人很多,为什么他却偏偏选中了曹社华呢? 万鹏:“我真的欠他一份情。” 原来,曹社华赌博时用钱非常豪爽,又喜欢帮助别人。在万鹏的事业刚起步时,一次他急需要5万元钱来给工人发工资,找了很多朋友,没有一个能马上拿钱来给他解围,最后他找了刚刚认识的曹社华。 万鹏:“他以个人的名誉、信誉,给我担保了5万元钱,还是我这里搞开发,他跟我做材料生意的时候,总的金额没做到5万,利润也就两三千元钱,我说我打个欠条给你,他说兄弟之间还要斤斤计较,他说我斤斤计较。所以这个人就蛮好,所以我中标以后,我就选中了曹社华。” 虽然曹社华已经忘记了帮过万鹏,但万鹏却一直想报答他。接了工程以后,曹社华开始筹集资金,招兵买马,没想到这时又一个意外的电话让曹社华从此戒了赌。这究竟是一个什么电话呢? 曹社华接到工程后,急需20万元启动资金,他找到一个朋友,让他帮忙贷款。这个朋友给一个银行主任打了电话,谁成想他找的竟然是曹社华的老家鹅湖镇支行的主任,这个电话不但没有帮上忙,反而让贷款的事儿也泡了汤。 原鹅湖信用社主任张少萍:“他说给曹社华贷,我说曹社华不能贷这个款,因为他是一无所有,这个人说白了,当时我们对他的印象相当不好,赌徒这个名声很大的在那边。” 电话内容被站在边上的曹社华听得一清二楚。 曹社华:“原来说的那些话,都是朋友传来传去的,这种是亲耳在电话里听到的,这个人不能贷给他,这个人啊,不能贷,有钱也不贷给他,这个人吃喝嫖赌。” 曹社华的心像被锥子捅了一下。 曹社华:“就想这个博我不能赌了,再赌肯定是真正完蛋了,真的什么都没有了,当你想干正事的时候,想赚钱的时候都没人,人家认为你还是去赌博,从那时候我就讲不赌了,真的不赌了,就是那样想。” 从这以后,曹社华再也没赌。关键时刻,原来生意上的朋友邓爱平借给曹社华20万,接下了景德镇高新广场建设项目。 曹社华:“这种陶瓷柱,我当时建的时候都感觉很高,现在看起来就很小了,当时我感觉这个做起来很大的。” 记者:“自己也感觉很了不起的?” 曹社华:“对,很了不起的,什么都是第一个嘛,我们以后做工程都是以这个说的。你不放心吗?那个高新广场都是我们做的。都这样说的。” 记者:“以后拉工程活儿也容易了?” 曹社华:“对,也容易了。” 工程一个接一个,仅仅用了两年时间,曹社华挣了一千多万。这时候,曹社华开始经常回老家,他给父母盖了这栋当时在镇里造价最高的住宅。 曹社华的父亲曹清发:“还给我争了一口气,争了点光了嘛。骂他也没有白骂了他。邻居说,你的老大好厉害,好狠,做了这么好的房子。我说,还可以,还可以。” 曹社华一直认为自己当初赌博丢尽了父母的脸,如今衣锦还乡,为了报答父母,也为了让乡亲们对他刮目相看,曹社华把村里的路面都做成了柏油路,出资维修村里小学,逢年过节还给村里老人发红包。 乡亲们都知道曹社华在外面混出了名堂,很多难办的事儿都来找他帮忙,找他最多的事竟然是卖茶叶。 员工凌云飞:“我们山里人跟外界几乎是不怎么搭界的,买什么东西或者是卖什么东西,都是通过二道贩子。茶叶,当时茶叶,我们的茶叶市场不怎么好,我们只有自己挑了去卖,挑到镇里。” 村民:“不卖也要卖,他出的价格你就要卖,不卖他要把你的茶叶甩掉,踩掉,他还要打人。” 浮梁茶在当地其实非常抢手,但是曹社华老家非常偏僻,茶叶做工又粗糙,所以不好卖。乡亲们卖茶难,曹社华就帮他们解决卖茶的事儿。 曹社华:“只感觉自己有那种力量那种,可以帮他们卖到好价钱,可以做得出去的,想法很简单,也为了自己想风风光光来家。” 曹社华想了个办法,这个办法让老乡的茶叶价格翻了几倍。2006年,又到了采茶的时候,曹社华从外地请来制茶师傅,像这样背着铁锅,走村串户现场教农民做茶。 曹社华:“原来我们的茶叶卖得很便宜,因为它的品质内质是很好的,只因为茶叶的外形手法做得不行。” 除了炒茶,曹社华还培训农户怎么采茶。 农户:“这么大的,原来是。” 记者:“原来这么大的做茶叶?” 农户:“是,做茶叶。” 记者:“那你能卖多少钱一斤?” 农户:“原来几元钱一斤。后来师傅教,就知道这样采,先是摘一芽一叶那个大的,后来就采个尖子这么大的。” 曹社华教农户做精品茶,他帮着卖到高端市场,价格翻着番地往上涨,一斤茶叶甚至卖到了一千多元一斤。 就在曹社华帮助老乡卖茶的过程中,他又发现了一个商机。 浮梁县在唐代就已经是茶叶的重要产地和茶叶集散地,当时很多贡茶都选自这里。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里,“商人重利轻别离,前月浮梁买茶去”,其中的“浮梁”说的就是曹社华的家乡浮梁县。 2006年,曹社华投资800万元,建了一个公司。为了方便照顾父母,曹社华把公司就建在家的对面,没想到,这个决定却让他日后非常后悔,他竟然在公司大门口给父亲下了一跪。 儿子在对面开公司,父母总是关心,去看一看。 曹母:“看看,望望,天天在那里,有时候,我们两个人也在那边吃饭。” 但老两口一来,公司里的气氛就变得紧张了。 陈老师:“三天两头过来,所以我们在这里做事也有点缩手缩脚。” 父亲曹清发:“我看不惯好多人,星期六跟政府一样,星期六大家都回去休息去了,办的是企业,企业,不是政府部门。” 曹社华在村里开公司,很多亲戚都来找工作,管理上非常混乱。这时,曹社华开始从外面招聘人才,裁撤不合格员工,而第一把火就烧在公司做财务的弟妹身上。 弟妹曹晓霞:“业务上面自己不大熟悉,因为我书读得少,只有小学,就是读到初中再一个本身这个账,我也有时候自己做不上来,就是这个问题。”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曹社华父母的耳朵里。 [2] #p#副标题#e#文章导读:浮梁县曹社华是想利用现在市场升温的红茶来吸引注意力,打造品牌,进而带动中低端产品走出浮梁,开辟外地市场。目前,曹社华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上海市场。回乡六年,曹社华带动浮梁县两万多亩茶叶种植,开发了五万多油茶山,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三千万元,直接带动一千八百多户农民致富。 母亲:“把曹总的亲戚,皇亲国戚,全部都要拉下来。” 父亲:“我的火就来了,还得了,这本身这个公司就是家族的企业,你把我们家里人要赶下来,我就要冲进去,我要把那个吴总拉出来。” 两位老人非常激动,要闯进公司把主管的经理赶出去。 陈老师:“他妈妈哭,爸爸就打打闹闹要冲进去。” 曹社华一听这事,赶紧跑到大门口。母亲有心脏病,曹社华不敢僵持,情急之下,他给父母跪下了。 曹社华:“就是不听,怎么讲都不听,我逼得没办法。” 陈老师:“他就对着他爸爸下一跪,就在大门口这里,就是公司这,是公司门口。” 曹社华:“反正我就说服不了他,我讲我求你了。” 本来回乡是想照顾父母,没想到还惹得他们操心,曹社华这时非常后悔开这个公司。但这时,想要撤出已经有点晚了,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,曹社华当时已经结束了外面的工程公司,并且把一千多万都砸了下去,然而茶叶是一个几年才能显效的产业,曹社华连续投入却不见回报。 员工凌云飞:“有时候到年终工资发不出来,他是很急的,他就只有把他以前手上的房子,还有部分股份,他还投入别的地方的股份,卖一点来发工资,很苦的。” 当时曹社华的基地面积已经有五千多亩,但是当地众多企业都在拼高端市场,高端茶叶抢手,中低端茶叶却无人问津。 曹社华:大家如果一直都处于这种争高端浮梁茶市场,都走高端市场,农民他的茶叶到最后卖给谁?因为他的茶叶是随着季节慢慢品质越来越下降。都走高端了,那个低端呢?” 高端绿茶只产在清明节前后,占茶叶总产量20%左右。农民剩下的茶叶卖不掉,甚至烂在了地里。 曹社华感到困惑,这时他经常请教县茶叶局的李勇局长,而李局长给他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。 浮梁县茶叶局局长李勇:“因为浮梁县近十年来我们的茶叶产品,一直是停留在高端名优茶,而且这种市场是走高端市场,真正的进入市场,进行流通的比较少,所以说我们说浮梁茶好,虽然浮梁茶好,但是你在北京上海各大茶叶店,看不到浮梁茶。” 大家都在拼本地市场,在外地却难寻芳踪。李局长提供的这个重要信息,让曹社华仿佛找到了卖中低端茶叶的突破口。 曹社华酝酿了一个策略,他在等待机会,一炮打响。 这是2012年5月18号的茶博会,曹社华精心研制的浮梁红茶在这次茶博会上初次亮相,并且卖出了3600元一斤的价格,引起了很多外地茶商的关注。 就在记者在浮梁采访时,一位在茶博会上曾买了曹社华红茶的上海商人找到了他。 上海客商卢林:“这次我在茶博会上看到他们桃源农业这个茶,就看他们的茶质,喝的这个茶水,各方面的质量都比较好,所以我很有兴趣,想把他们的茶叶推广到上海的一些高端市场,还有国外的市场。” 原来,曹社华是想利用现在市场升温的红茶来吸引注意力,打造品牌,进而带动中低端产品走出浮梁,开辟外地市场。目前,曹社华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上海市场。 回乡六年,曹社华带动浮梁县两万多亩茶叶种植,开发了五万多油茶山,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三千万元,直接带动一千八百多户农民致富。 ——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《致富经》栏目提供 CCTV-7《致富经》栏目播出时间: 首播:每周一至周五21:17-21:47 重播:每周一至周五13:42-14:12 财富无处不在,行动成就梦想!《致富经》栏目敬请您的关注! [3]